根据实盘统计,你要从概率上挑出高胜率加高赔率的操作,看看有没有共性和重复交易的可能性,然后也要挑出低胜率,大幅亏损的操作,并想办法克服掉这样的操作。你计算一下,如果去掉这些大幅亏损的,情绪化,不按照计划操作的单,如果你的盈利是正的,那么就已经得到了一个预期为正的交易系统,剩下的工作就是保持优势操作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努力去掉各种不按照计划操作的做单习惯。如果真的做好了这一切,你的系统就成型了。玩交易就是玩个性,这个系统就是属于你自己的,是你能深刻理解的,别人效仿不了的系统,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期货投资顾问越凡(Qq 1730404670 微芯;fan137200)
说白了,还是一个提升认知,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偷懒,必须去实盘验证。
那么大师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
普通交易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体悟,实践,约束,能达到大学的阶段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要达到大师的级别,不光要通过学习,还要通过哲学的升华,这种鬼才往往不是努力的结果,是天生的能力,没有几个人能达到,全世界屈指可数。
索罗斯在1992年做空英镑的时候,他的助手德鲁肯米勒对索罗斯说:“我觉得机会来了,我们应该下重注,55亿。”索罗斯在听完他的解释之后,他说:“你没问题吧?这是二十年不遇的机会,我们应该把200%的身价都赌上。”最后他们动用150亿美元,把曾经历史上最强悍的银行——英格兰银行,给彻底打趴下了。
这种操作即使你达到了纪律良好,稳定盈利的层面,你反而不敢做出这样全押的操作,因为不断的良好纪律习惯告诉你不能犯错误,会破产的,这种赌上所有身家性命的操作和所有的交易原则是相互违背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是几十年按照自己的交易系统稳定交易,慢慢积累财富,但是大师的不同就在于这里,他们在关键时刻不按常理出牌,他们在关键时刻可以放弃本来的一切原则去做自己认为是非常确定的事情,背后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这种信念会成为为强大的意志力,从而扭转时空格局改变现状。
你早晚会明白,其实没盈利的人和稳定盈利的人的差别,归根结蒂是信念的问题,没盈利的人可能永远都体会不到:如果你决定相信你自己一定成功,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了,不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剩下的只是一个“走流程”的过程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
近代物理科学家也通过量子力学证实了这一点:量子力学中的着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科学家惊讶的发现,人类的观察竟然可以改变电子的形态,如果观察它,实验显示电子会变为粒子,如果不观察,电子会变为波。也就是人的意识可以改变量子的形态。
为此着名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尼尔斯·波尔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争论了30多年,爱因斯坦不信这一套,认为量子的形态在人们观察之前就已经确定,怎么可能由人的意识改变?他说出了那句着名的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然后在1955年离世。
爱尔兰天才物理学家约翰·贝尔终于在1964年想出来一个办法证明谁是对的,他提出了着名的“贝尔不等式”,提出只要根据量子缠绕理论设计一个实验仪器,通过实验数据就可以证明到底是波尔对还是爱因斯坦对,结果1972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克劳泽(John.Clauser)和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Aspect)分别根据光量子纠缠的偏振原理设计出了实验仪器,经过实验数据的验证,证实了波尔是对的,也就是量子的塌缩状态确实是由观测者的意识而改变的,上帝不光会掷骰子,而且无时不刻都在掷骰子,爱因斯坦错了。
甚至在最新的实验中,2017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量子力学实验中,竟然发现在放入光栅之前,量子的状态已经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未来的意识行为可以改变历史。
世界的物理学家通过实验不断的被量子力学震撼,不禁常常回想起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尼尔斯·波尔说过的那句名言:”如果量子力学没有让你深感震惊的话,说明你还没真正了解它。“
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微观粒子组成的,而量子是他们的基本单位。
然而量子的状态竟然可以被人的意识改变,也就是说世界是由人的意识构成的。
如果推论下去,历史不存在,时间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而信心引导着意识,叫做信念。
所以如果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关键是看他的信念够不够强大。
纵观周围,为什么牛B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信念很足的人,可以参考马云,看看他演讲就知道了,因为他相信自己,他就已经成功了。马云在2016年公司年会中说,忽悠和自信的区别:“忽悠是自己不信,而要让别人相信。自信是自己相信,别人信不信不知道。”
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困难的时候,革命为什么能成功也是这样的道理。装备差,人少,这些都不是问题,信念没有动摇,最终改变了一切。
只有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融入到你的血液里,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哲学和科学早晚会在山顶汇合的,而早点明白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好处。
大师和成功交易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信念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
获得交易信念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两个改变:
1、发现逻辑的欺骗性(逻辑陷阱)
先讲一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离谓》
故事是说春秋时期一个叫邓析的人(据说是历史上律师的鼻祖)教人打官司的故事。郑国有个富人的父亲不小心掉河里淹死了,被一个人渔夫打捞了上来,渔夫向富人要了极高的价格卖给他尸体,富人很不满便去找邓析寻求解决办法,邓析告诉他:“不着急,他除了卖给你,还能卖给谁呢?”富者依计行事。过了几日,渔夫着急了,尸体腐烂发臭,他也去找邓析寻求意见,邓析告诉他:“不着急,他除了到你这儿买,还能到哪儿呢?”最后尸体烂在路边,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从逻辑上看,两套说法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造成了很坏的结果。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逻辑是为意识服务的。哲学家奥修在他的《天下大道》中做个一个比喻:“逻辑其实是个妓女,谁给钱就为谁服务”,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很有道理。
其实想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先有个念头(意识),然后才开始给它匹配一堆逻辑,或者说是借口。所以说逻辑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为意识服务的。
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所谓的各种分析师,评论家,专家在新闻中的逻辑,其实都不一定是真的事实,只是他们念头的副产品。你会发现他们“马后炮”水平很高,欧元兑美元今天涨了,他们会找到一堆逻辑和理由为今天的大涨做出一堆解释(什么美国加息预期降低,什么欧洲CPI通胀增加,什么欧洲退出QE预期可能提前。。。)。不明白这个原理的朋友很可能会认真学习这些逻辑,但是你会发现,这些逻辑永远只能事后解释,并不能用来预测行情,这些专家也会有预测,但是大部分都不准,即使准确,也是概率,偶尔猜对了罢了,因为下一次预测他就会失效。更多相关知识请咨询越凡(qQ 1730404670 微芯 fan137200)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澳门便民网看到的,谢谢!